開會,一位特別愛說話的同事大表偉論。語畢,他問:「大家有何看法?」房間鴉雀無聲。會後,在公司的茶水間,聽見兩個同事在熱烈討論他們對會議裡口水多過浪的同事的意見。他們也互相交流對討論內容的看法。我問他們,為什麼不在會議裡提出他們的看法?「唉,費事啦,佢都唔係想傾架啦。」「係囉,嘥氣啦!」
三位經理級別的同事,一個老外,兩個港人,一同來計劃產品發售策略。港人A提出想法,老外不同意,提出她的想法。港人A點頭,然後討論結束,隨即散會。之後跟港人B聊起此事,得知他原來心裡很不服氣,覺得港人A被壓下去了。問他為何不拔刀相助、據理力爭,他說:「哇,執輸行頭,慘過敗家啊。」
最迎合潮流的一個,是我一個朋友,跟人討論的時候好像鵪鶉一樣,貼貼服服。之後他還引經據典跟我說:「我為什麼要理他啊?費能是同佢講啦!我有被討厭的勇氣啊!」
其實每天,我都看到很多類似的交流。很多人(特別是我的社交圈裡的香港人)其實個人見解很多,但因為怕多事,怕蝕底,要型,怕樣衰,怕輸,怕執輸,大部份時候都選擇「唔打」。或者更正確的描述應該是,他們選擇打,而且是一定會贏的打。只不過他們選擇打的地方,是觀眾席,而不是擂台。他們選擇打的對手,不是擂台上的,而是在他們自己腦海裡不停重播的虛擬對手。
每次面試新同事,問他們平常工作以外喜歡做什麼,十個有八個都會說「購物」「睇戲」「同朋友食飯」「去旅行」。問他們如果錢不是問題,會做什麼,「去流浪」。問他們人生目標是什麼,得到的分享很多都帶有濃烈「你條問題好膠」crossover「認真你就輸了」的底蘊。
是否香港這個地方特別容易養成怕輸的人?是否我們要臉的文化太重?我認為,這是因為自私。自私是因為不想經歷被拒絕、失敗與犯錯的痛苦。而自私、不願意付出的原因,就是因為覺得不值得。而覺得大部份身外事都不太值得付出,是我們的悲哀。
當然我也希望,「被討厭的勇氣」/阿德勒關於人際關係、社會/社群的主張,或者是斯多葛主義宣揚的淡定和清晰思維方式,可以幫助我們更大膽一點,練成「被人話戇鳩的勇氣」。
Leave a Reply